殡葬收费价格监管政策

深化殡葬收费价格监管 守护民生“最后一程”的尊严

殡葬服务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千家万户,是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部分地区的殡葬服务收费不透明、价格虚高、捆绑消费等问题时有发生,加重了群众负担,也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因此,加强和完善殡葬收费价格监管政策,已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民生工程。

一、 当前殡葬收费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殡葬服务市场在价格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类突出问题:首先,信息不透明。部分服务机构未严格执行明码标价规定,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用品价格公示不清,导致家属在悲痛匆忙中难以做出理性选择,易引发消费纠纷。其次,价格构成复杂且存在垄断性收费。基本服务与选择性服务边界模糊,一些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环节(如火化、遗体接运、寄存等)可能存在定价过高或强制服务现象。再次,捆绑销售与诱导消费。部分机构将高价殡葬用品与基本服务捆绑,或诱导家属选择不必要的奢华服务项目,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取不当利益。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扭曲了殡葬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 监管政策的核心举措与发力方向

针对上述乱象,有效的价格监管政策需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1. 强化价格公示与透明度建设。 强制要求所有殡葬服务机构在显著位置公示所有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用品价格、举报电话等,并鼓励通过网络、移动应用等多种渠道进行公示,确保消费者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2. 实行分类管理与差别化定价。 将殡葬服务区分为基本服务与延伸服务。对具有垄断性质的基本服务(如遗体接运、火化、骨灰寄存等),其收费标准应严格由政府进行定价或指导价管理,确保其公益属性。对于延伸性服务(如礼仪、墓地销售等),则应在规范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引入市场竞争,由经营者自主定价,但必须明码标价,杜绝价格欺诈。

3. 健全成本监审与定价机制。 政府部门需加强对基本服务项目和公墓定价的成本调查与监审,厘清服务成本构成,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和调整价格提供依据,防止利润过高。

4. 加大执法检查与惩处力度。 市场监管、民政等部门应建立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对不明码标价、价格欺诈、强制服务收费、价格垄断等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形成有效震慑。同时,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处理相关纠纷。

三、 构建长效机制,回归公益本位

加强殡葬收费监管,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殡葬行业回归公益属性,减轻群众丧葬负担,推动文明节俭治丧新风尚的形成。这需要政府、行业、社会多方协同努力。政府需持续完善法规体系,压实监管责任;行业协会应加强自律,引导经营者诚信守法;公众和媒体则需积极监督,共同营造一个透明、规范、公平的殡葬消费环境。

政策层级 监管主体 核心监管措施 价格管理方式
国家层面 国家发改委
民政部
《殡葬管理条例》
实行政府指导价与市场调节价相结合
基本服务实行政府定价
延伸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
省级层面 省发改委
省民政厅
制定本省殡葬服务收费管理办法
明确政府定价项目目录
细化基本服务收费标准
规范延伸服务价格行为
市县层面 市县发改委(局)
民政局
落实价格公示制度
开展价格监督检查
具体执行政府定价标准
处理价格投诉举报
服务机构 殡仪馆
公墓等经营单位
严格执行明码标价
提供消费清单
公示所有服务项目价格
不得捆绑强制消费

唯有通过持续而有力的监管,才能有效遏制殡葬领域的乱收费现象,守护好人生“最后一程”的尊严与体面,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推荐阅读